感病基因变抗病小麦基因组编辑育种研究获突破
2022-02-11 13:07:44 来源: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我国科学家成功利用感病基因,培育出抗病高产作物品种。
2月10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我国科研人员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来自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和微生物所的研究人员阐明了小麦新型mlo突变体既抗白粉病又高产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多重基因组编辑实现对小麦感病基因MLO相关遗传点位的精准操控,使主栽小麦品种快速获得广谱抗白粉病的优异性状。
这项工作是利用感病基因进行植物抗病育种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技术突破。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高彩霞强调。
一直在寻找打开抗性遗传资源宝库的金钥匙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乎国运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植物病害每年造成全球作物减产可达30%,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受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变以及种植品种单一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植物病害的发生更加频繁,选育和推广抗病新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有效策略。
病原菌的成功侵染需要利用植物感病基因,感病基因的突变通常能够赋予植物广谱持久的抗病性。然而,感病基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突变会给植物生长发育带来多种负面效应,极大地限制了感病基因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高彩霞解释道。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苦苦寻找打开这一重要抗性遗传资源宝库的金钥匙。
小麦是最重要的主粮作物之一,为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提供能量来源,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世界粮食安全。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重病田减产可达40%以上。
我们一直致力于主粮作物抗病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早在2014年,我的团队就和高彩霞团队合作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定向编辑突变小麦的感病基因MLO,获得了对白粉病具有广谱持久抗性的材料,展示了基因组编辑在复杂基因组农作物育种中巨大的应用潜力。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邱金龙指出。
然而,正如在其他多种植物观察到的表型一样,研究人员也发现小麦mlo突变体表现出白粉病抗性的同时,也出现了早衰、植株变矮、产量下降等负面表型,从而可能限制其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
八年探索终实现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研究团队一直没有放弃探索如何在抗白粉病育种中进一步利用MLO基因,从而实现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幸运的是,他们在大量的基因组编辑小麦突变体中筛选获得了一个新型mlo突变体Tamlo-R32。我们惊喜地发现,该突变体表现出对白粉菌完全的抗性,同时生长发育和产量正常。邱金龙说道。
经过8年的通力合作,研究人员最终解析了小麦Tamlo-R32突变体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在Tamlo-R32突变体基因组的TaMLO-B1位点附近存在约304Kb的大片段删除,染色体三维结构的改变导致上游基因TaTMT3的表达水平上升,进而克服了感病基因MLO突变引起的负面表型,最终实现了抗病和产量的双赢。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肖军解释道。
MLO基因在多种不同的植物中都发挥相同的功能,研究进一步发现,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过表达TMT3也能克服其mlo突变体的负面表型。因此,该研究证明了叠加的遗传改变可以克服感病基因突变带来的生长缺陷,为培育抗病高产作物品种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为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抗病育种,研究人员一方面利用传统育种方法将Tamlo-R32突变体与我国小麦主栽品种进行杂交,并通过几代回交将抗病优良性状引入主栽品种中。更为重要的是,利用CRISPR多重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直接在小麦主栽品种中创制相应的基因突变,几个月内就成功在多个小麦主栽品种中获得了具有广谱白粉病抗性,且生长和产量均不受影响的小麦种质。高彩霞解释道。
相比于传统育种方法,基因组编辑育种极大缩短了育种进程。邱金龙说,这项研究是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重要进展,同时也充分展现出基因组编辑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巨大的应用前景。
高彩霞表示,这项研究提出的理论为作物抗病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培育抗病高产作物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我国科学家成功利用感病基因,培育出抗病高产作物品种。
2月10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我国科研人员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来自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和微生物所的研究人员阐明了小麦新型mlo突变体既抗白粉病又高产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多重基因组编辑实现对小麦感病基因MLO相关遗传点位的精准操控,使主栽小麦品种快速获得广谱抗白粉病的优异性状。
这项工作是利用感病基因进行植物抗病育种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技术突破。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高彩霞强调。
一直在寻找打开抗性遗传资源宝库的金钥匙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乎国运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植物病害每年造成全球作物减产可达30%,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受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变以及种植品种单一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植物病害的发生更加频繁,选育和推广抗病新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有效策略。
病原菌的成功侵染需要利用植物感病基因,感病基因的突变通常能够赋予植物广谱持久的抗病性。然而,感病基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突变会给植物生长发育带来多种负面效应,极大地限制了感病基因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高彩霞解释道。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苦苦寻找打开这一重要抗性遗传资源宝库的金钥匙。
小麦是最重要的主粮作物之一,为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提供能量来源,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世界粮食安全。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重病田减产可达40%以上。
我们一直致力于主粮作物抗病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早在2014年,我的团队就和高彩霞团队合作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定向编辑突变小麦的感病基因MLO,获得了对白粉病具有广谱持久抗性的材料,展示了基因组编辑在复杂基因组农作物育种中巨大的应用潜力。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邱金龙指出。
然而,正如在其他多种植物观察到的表型一样,研究人员也发现小麦mlo突变体表现出白粉病抗性的同时,也出现了早衰、植株变矮、产量下降等负面表型,从而可能限制其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
八年探索终实现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研究团队一直没有放弃探索如何在抗白粉病育种中进一步利用MLO基因,从而实现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幸运的是,他们在大量的基因组编辑小麦突变体中筛选获得了一个新型mlo突变体Tamlo-R32。我们惊喜地发现,该突变体表现出对白粉菌完全的抗性,同时生长发育和产量正常。邱金龙说道。
经过8年的通力合作,研究人员最终解析了小麦Tamlo-R32突变体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在Tamlo-R32突变体基因组的TaMLO-B1位点附近存在约304Kb的大片段删除,染色体三维结构的改变导致上游基因TaTMT3的表达水平上升,进而克服了感病基因MLO突变引起的负面表型,最终实现了抗病和产量的双赢。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肖军解释道。
MLO基因在多种不同的植物中都发挥相同的功能,研究进一步发现,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过表达TMT3也能克服其mlo突变体的负面表型。因此,该研究证明了叠加的遗传改变可以克服感病基因突变带来的生长缺陷,为培育抗病高产作物品种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为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抗病育种,研究人员一方面利用传统育种方法将Tamlo-R32突变体与我国小麦主栽品种进行杂交,并通过几代回交将抗病优良性状引入主栽品种中。更为重要的是,利用CRISPR多重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直接在小麦主栽品种中创制相应的基因突变,几个月内就成功在多个小麦主栽品种中获得了具有广谱白粉病抗性,且生长和产量均不受影响的小麦种质。高彩霞解释道。
相比于传统育种方法,基因组编辑育种极大缩短了育种进程。邱金龙说,这项研究是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重要进展,同时也充分展现出基因组编辑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巨大的应用前景。
高彩霞表示,这项研究提出的理论为作物抗病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培育抗病高产作物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
国内首部配套院线电影《神探蒲松龄VR》大年初一同步上线爱奇艺“
由成龙、阮经天、钟楚曦等主演的爱奇艺贺岁奇幻巨制《神探蒲松龄》电影将于2019年大年初一正式上线。同时,国内首部奇幻题材VR电影、首部
2022-02-11 11:41
-
两大巨头联手:GE软件平台与微软云深入合作
(原标题:GE, Microsoft to announce deeper industrial internet partnership) 网易科技讯 10月26日消息,据路透
2022-02-11 11:15
-
英特尔发布首个7nm芯片Loihi2:用于神经拟态计算,可模拟100万神经元
今天,英特尔发布了第二代神经拟态芯片 Loihi 2。 神经拟态芯片是一种模拟生物神经元的芯片。 与普通芯片不同的是,神经拟态芯片
2022-02-11 10:36
-
关注你的每一次呼吸,IQAirAirVisual空气质量APP新版本上线
或多或少,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每天都会暴露在一定量的空气污染物中。 早在2005年,为指导人们减少在空气污染中的暴露,降低空气污染
2022-02-11 08:35
-
统帅冰箱3分钟揭秘时尚设计根本:用户思维
1月25日,统帅冰箱联合知宿网发布家电界定制美学类微视频《与你一起探索生活美学》,引发全网关注。片中红鼎奖设计师梁莉莉走进我宅民
2022-02-11 06:43
-
苹果三款iPhone11机型大爆料:A13处理器全新TapticEngine
据外媒9to5mac报道,与去年类似,苹果今年秋季将推出三款新的iPhone11机型。新款iPhone将采用苹果A13芯片,其内部代号为Cebu,型号为T8030
2022-02-11 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