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市场行情 >

考古发现:7000年前南稻北黍共存淮河流域

2020-10-19 20:17:45 来源:

资料图:村民正在收割水稻。中新社记者资料图:村民正在收割水稻。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中新社合肥1月7日电 (记者 吴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日消息,该校科技考古团队发现,淮河中游地区7000年前南方水稻北方黍共存现象,这也是目前淮河中下游地区发现最早的稻黍共存记录。

  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考古学权威期刊《考古科学杂志》(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

  科研人员利用植硅体分析法,对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层沉积物进行研究,证明在距今7300年到6800年之间的时期,该地区就出现了北方黄米(黍)和南方水稻共存的现象。

  淮河流域是中国东部南北不同气候环境、农业类型与文化传统的过渡地带,其史前农业结构演化与农业经济形成过程是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中外研究者的重点关注。

  科研人员利用近两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安徽蚌埠双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时机,通过现场取样,采集了该遗址多个地层的沉积样品进行植硅体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7000年前黍与水稻已同时出现于该遗址,且水稻在其农作物组成中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黍的比重相对较低。

  据介绍,这一发现将粟、黍类旱生农作物在淮河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2000多年。结果表明,淮河流域也是中国水稻演化的重要区域,其早期水稻可能具有独立的驯化过程,这也为水稻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完)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考古发现:7000年前南稻北黍共存淮河流域

考古发现:7000年前南稻北黍共存淮河流域

资料图:村民正在收割水稻。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中新社合肥1月7日电 (记者 吴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日消息,该校科技考古团队发现,淮

2020-10-19 20:17
Garip昆明重燃“世界非遗文化遗产”火花

Garip昆明重燃“世界非遗文化遗产”火花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

2020-10-19 19:30
最寒酸的国宝汉墓曾挖万件文物如今只剩空山洞

最寒酸的国宝汉墓曾挖万件文物如今只剩空山洞

  保卫大都,安定天下,自古以来,保定这一方宝地就备受帝王将相的青睐。从保定出发一路向西,仅仅半个小时的路程,便来到了安葬西汉中山

2020-10-19 18:45
岩彩绘画:中国本土绘画当代转型的生长点

岩彩绘画:中国本土绘画当代转型的生长点

  张阳  岩彩是我们老祖宗原有的东西。近些年来,我们习惯中国画、油画、版画、工笔、重彩、水墨等老几样,没有很好地在绘画材料和绘画

2020-10-19 18:00
中国美院来了位“扫地僧”用高压水枪大秀书法

中国美院来了位“扫地僧”用高压水枪大秀书法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这句话真的是一点都不假。这两天,有一段视频突然走红网络。就是我身后照片中,用水枪在地砖上写字的,这位大叔,

2020-10-19 16:24
关中秦人遗址出土楚式青铜器

关中秦人遗址出土楚式青铜器

  文:韩宏  原标题:秦人遗址竟有楚人浴器?没错!关中中东部首现青铜器窖藏,佐证秦楚文化交流密切▲西安马腾空遗址发掘区东北部一座

2020-10-19 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