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了书写简单、便捷,在隶书的基础上“研究”出了如今的草书。草书有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它既有内涵但却不严格,一般而言,汉初通行的手写体是草隶,后逐渐发展成“章草”。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蕴有隶书波磔的笔画和字字不相联缀的形迹,成为笔画简略、很多部件符号化、笔画连绵便捷的“今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东晋王羲之将其完善,唐怀素将其发扬为狂草,即草书之最高境界。 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中的一朵奇葩,彰显了书法艺术的本质。
一提到《兰亭序》、《十七帖》就会想到王羲之。草书是王羲之最擅长的书法之一,历代都将他的墨宝视为珍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