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鬼脸钱”说楚文化
2020-11-06 16:32:57 来源:
内蒙笑公
鬼脸钱,楚铸,春秋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之一。(其它三种;布币、刀币,圜钱)。
新世纪之前见于著录的“鬼脸钱”,其重量基本在1至5克范围之间,多为二至三克。应称之为“小鬼脸”。它们还有另一个别名“蚁鼻钱”, “蚁鼻钱”名称的由来,各种解释皆不能令人满意。我以为恐怕与其体积小有关。“鬼脸钱”的名称,约定俗成,一看便解。
我藏的是“大鬼脸钱”长度在30--36毫米之间,多为33--34毫米。重量在24--33克之间,多为27--30克。是“小鬼脸钱”的十倍左右。按重量应该是二釿。(战国时一釿约合16克,二釿为32克) 而且大多残留有贴金(或鎏金)痕迹。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楚国居中原诸国之南,文化方面有着明显的与他国不同的特色。比如楚国独有的“龙凤文字”。风俗方面,对“巫”的崇拜与信仰,各种祭祀活动,也是更浓烈,更具特色。从屈原的“楚辞”可见一斑。我要说的是,“鬼脸钱”上的“图案文字”肯定与楚国独有的文化、风俗、文字有关。战国时代是计量货币,货币的价值是以铜币的重量为基准的,“鬼脸钱”上的“图案文字”已经释读的,一般与重量无关,也不是地名,比较多见的是“斋”,其它还有“金”“行”“君”“安”“釿”等。常见的“贝”有多种版本,也是对人脸各种表情的刻画,是 喜怒哀乐悲恐惊 人类七情的抽象和概括。原来古人早就会画卡通画。 总之;“鬼脸钱”象是某类“祝(福)语”,又好像与“巫”的活动,祭祀活动 有关。以上,仅是我对“鬼脸钱”的一点思考和探索。真正要揭开“鬼脸钱”上“图案文字”,的秘密,有待智者。
博友若有意收藏,请联系我。
-
故宫里的反扒警官:故宫地上哪儿有个坑都一清二楚
(记者 郭谦) 在故宫反扒工作这几年,几乎走遍了故宫的每个角落,故宫地上哪儿有个坑我都一清二楚。韩琪警官感慨道。 30岁的韩琪
2020-11-06 15:49
-
男子弄丢珍藏古画却出现在辽宁省博物馆
原标题:男子珍藏的《姑苏繁华图》在工地弄丢了 博物馆却说在我们这 10月2日,来自上饶万年县的张仔奎称自己去年在浙江民间淘来的古画
2020-11-06 15:03
-
摩梭博物馆馆长:七成摩梭人仍实行走婚制(图)
中新网盐源10月7日电 (杨珺)现在大概摩梭人中70%仍然采取走婚制,这在外界看来不可思议,但目前为止走婚形式仍然符合摩梭人的生产生活
2020-11-06 12:49
















